從「生存」到「生活」|找回生活當下的實際自我

你有多久沒感覺到自己好好的在當下真實的活著?

每天從睜開眼開始,就開啟一整天的忙碌行程,上學或是工作、應付老闆或是應付作業,責任導致必須超時工作、他人要求不好推託等等原因,每天睜開眼睛像個陀螺一樣轉阿轉的終於到了睡前時刻,但閉上眼睛還是思緒萬千無法停止思考。

也許忙碌的生活可能會為你帶來穩定的收入、還過得去的生活節奏,但卻有一種說不上來的空虛感,好像就只是「生存著」,卻沒有真正的「好好活著」。

這樣的狀態正是目前許多人正在經歷的——生存模式

什麼是生存模式?是什麼讓我們停在這裡?

生存模式,並不代表我們生命有危險,而是一種心理與情緒上處於維持低度處理的狀態,像是一台無法關機的電腦,只能不斷處理各種指令和需求,在每個待辦事項間不斷來回穿梭。

也許有一天電腦會因供電不足或是程式出錯當機而關閉,但當我們有時自己想關機卻無法強制關機的時候,便會察覺到這樣的生存模式已經對自己的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無形中一點一滴在磨損我們的體力和情緒健康。

是甚麼造成這樣的生存模式呢?背後常常來自於以下幾種原因:

  • 長期壓力或創傷經驗:如童年或成長歷程中缺乏安全感,或是從小的教育導致我們學會把自己的需求收起來,自己不要出錯,不要給別人造成麻煩就好。
  • 社會節奏與價值觀:社會價值觀過度強調效率、成功、和他人比較與績效,我們沒有時間慢下來聆聽自己的內心想要甚麼。
  • 害怕失去:擔心如果自己慢下來、拒絕別人,可能會失去人際關係,他人眼中對自己的認可,或甚至是工作。
  • 習慣性討好與壓抑需求:在潛意識中習慣把自己擺最後,不敢輕易為自己發聲或做出不一樣的選擇。

久而久之,我們把「撐下去」的生存姿態當成了日常,卻逐漸失去了可以好好生活的選擇性。


我在「生存」還是「生活」? 自我辨識的幾個面向

許多人並不知道自己早已陷入生存模式,或是覺得有點像但不確定,因為從外人看來可能一切都還可以,或是自己已經習慣了這樣的模式早已麻痺,可以試著問問自己幾個問題來辨別:

  • 我多久沒有做一件只是讓我開心、但不見得是有生產力的事?
  • 我是否在放鬆時,依然感到焦慮或愧疚?
  • 如果不用考慮現實壓力,我希望這週過得怎樣?

看看自己是否有別以往生存模式的答案。也可以從以下幾個生活面向來觀察自己:

面向生存模式生活模式
動機為了避免失敗、不被罵、不要拖累別人可以實踐目標、實現價值
每日狀態應付、麻木、沒感覺主動、有節奏、帶點開心
情緒焦慮、疲憊、內耗、空虛滿足、安穩、偶爾感動
身體睡不好、腸胃緊繃、常疲憊有能量、狀態可恢復
時間感總在趕、永遠不夠可以安排、有空隙與選擇

這樣的生活面向向度可以當成自己的生活光譜來觀察,看看自己比較偏向哪一種模式,或是發現自己其實有時是可以兩種模式不同的切換,也是一種有趣的發現。

如何轉換:從生存模式走向生活模式

允許自己停下來,不再自我強迫運作

很多人即使疲憊,內心依然強迫自己「要堅持」、「要撐住」。

或常常可以看到雖然自己已經想停了,但是別人的催促聲把我們又拉回那個必須堅持和撐住的狀況。

在這個時刻,我們的感受和覺察便很重要,當下的關機按鈕就在我們身上

我們可以果斷的關機,然後告訴自己: 「我現在累了,是正常的,我有權利好好休息和放鬆,並不代表我是錯的或是失敗,等我好好充電後,還是可以再回來。」

重建選擇感:我可以怎麼活?

從生存走向生活第一步是承認自己的感受,容許自己有多的空間可以容納不同的決定,生活模式的第一步,是讓自己重新擁有選擇的感覺。

你可以問自己:「如果沒有壓力,我會怎麼安排我的生活?」這不代表現實中壓力事件就會消失,而是讓我們有不同觀看的視角。

例如:下班總是拖著疲憊的身心回家,疲累的情緒沾染了家裡的氛圍。

我們可以試著建立界線作為分界,區分上班和下班生活。

例如:回家後點個香氛、放首音樂、換衣服,讓身體與大腦都知道:現在是下班休息時間了。

你不需要辭職、不需要搬家,只要一週安排一件「我真的想做的事」,哪怕只是走不同的路回家、看場老電影、試一道新菜,都可以是「生活」的開始。

體驗生活場景:從感官與情緒找回實感

每天做一件小事,是為了得到滿足,並不是為了完成什麼。

這些小事可能包括:

  • 散步時只專注於腳步或欣賞周遭景色
  • 慢慢吃一頓飯,用心品嚐味道與溫度
  • 用手寫日記、畫畫、拼圖等讓手動起來的事
  • 每週一次在自然中停留(樹林、海邊、公園皆可)

細緻的體驗當下感受,讓我們能溫柔地關閉過度緊繃的神經,重新回到「活著」的狀態。

找到支持,不孤單面對轉變

生活的路不必一個人走。你可以和身邊可以談感受的人對話。

如果你發現自己長期感到低落、焦慮或麻木,也可以考慮尋求心理師的協助,幫你釐清內在的壓力來源與盲點。

生存模式也許可以幫助我們應付度過辛苦的難關,但不是用來過一輩子的。

每個人都值得活著不只是「撐著」,擁有有感、有選擇、和有餘裕的生活。

從生存到生活,不需要等人生一切都圓滿,從今天就可以啟程,允許自己暫停、感受、選擇、重新生活開始。

這不是一場立即的轉變,而是一次次為自己多活出一點點自我的累積。願每個人不只是生存度日,而是學會好好體驗生活。


如果我想處理個人身心健康議題,可以怎麼做?

心靜自然涼,讓身心的壓力獲得梳理和釋放,重新找回幸福的生活。

人生在世難免充滿著壓力和挑戰,有時當這一切超過了我們身心的負荷,

我們會感到焦慮、憂鬱、失眠、情緒混亂、對未來感到迷惘失控、甚至會絕望。

透過身心議題諮商,我們將找回屬於自己的節奏,用平緩的心情去面對人生的驚奇!

如果你想要預約諮商,想嘗試看看,高雄左營的心理諮商所推薦「回甘心理諮商所」。

諮商所內有許多家庭親子專長的諮商心理師,你也可以點擊下方的「立即預約諮商」,與我們聯繫討論。


發佈留言

購物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