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壓?您需要的是高效能成功心理學及人際互動技巧而非內觀靜坐

這一篇要來談內觀靜坐如何被濫用。

很多時候,個案說他需要減壓,並端出他要閉關十天,去內觀靜坐的提議。但事實上,他可能不曾學習及擁有在現實生活中高度抗壓及問題處理的技能。

很多狀況很明顯,他,再一次,是在逃避現實。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交往中起衝突的男人跟女人,男人對女友說他要去內觀靜坐十天,他覺得這樣可以解決問題。

但他的女友覺得他出關後,並不能利用內觀靜坐中的內省及教導來跟她解決伴侶問題。

關鍵偏向於:伴侶關係中的問題本質是什麼?

*如果女友是嫌棄他不跟她朋友互動,內觀靜坐十天後,這男人的個性就會轉變成跟她的朋友互動嗎?

*如果女友哀怨他過度吝嗇小氣,出關後,他會很樂意調整他用錢的態度嗎?

*如果女友難過他挑食,男友離開不在乎美食的閉關中,他就會變得不挑食?

*如果女友生氣他老是髒亂不做家事,在一動也不動的靜坐中,他就會變得愛乾淨、愛收拾?

基本上,以上這幾個問題本質都不可能改變的。

內觀靜坐的教導中,有很多好用也實用的技巧,但,也非常容易被想逃避人生問題的人濫用。

內觀靜坐中強調的是「如實如是地接受自己,當自己」。「不用活在別人的期待中,不用成為別人希望您成為的樣子」。但,這些台詞剛好成了人際互動逃避者的活動碉堡,讓拒絕溝通的人更可以躲在碉堡中不出來,還戲謔自己是「移動的城堡」。

●事實上,在沒有內觀靜坐前,很多人本來就不想變動。

然後在強調「一動也不動的靜坐,腦袋中空白、不放任何思緒」的訓練裡,反而更堅強一個人「可以不用變動」的信念。

內觀靜坐被濫用了。

變成一個人逃避現實生活的合理化藉口。

●其實,內觀的基礎教導是: 我們不能自欺欺人。

當一個人想騙自己,當然他的整個世界會跟著歪樓。

試問,自己本來的面目有好到那兒去嗎?

其實沒有。

沒有的話,還覺得接受這樣的自己很好嗎? 然後別人接受這樣的自己,沒有造成別人的麻煩及困擾?

極度強調「需要擁有自己的時間跟空間」的人,是因為本來就不想跟別人協調跟配合,所以一有人際衝突,內觀靜坐成了合理的擋箭牌或避風港。

●其實,有很多人生大道理我們在小學一年級就知道了—–

平時一定要上學,而回家後只要功課寫完了,該學的學懂了,晚上就可以安心睡覺。

請問,小學一年級的學生若坐著一動也不動,功課能寫得完嗎? 老師及爸媽放得過這孩子嗎? 這孩子的心真的可以是靜的嗎?

但反而我們長大之後竟然不懂了?

若坐著一動也不動,功課是寫不完的。

長大之後,在伴侶關係中,當一個人一動也不動,人際及家事自然是擱置著的。他的伴侶自然不會放過他,他的心怎麼可能覺得靜坐能求安靜呢?

●內觀,其實跟深度內省有關。空不是空白,而是放下我執,放下那個很不怎樣的自己。但濫用的人會誤會「不批評自己的任何想法」就是不看見也不調整自己的缺點。

內觀的過程充滿長時間靜坐,古代原本的用意是讓一個不曾接觸過靜心技巧的人在混亂的現實生活中中習得心的平靜。但一個人若已經練就一身靜心功夫,可以在幾秒、幾分鐘或幾小時就能安住自己內在心情的,當然不需要長時間靜坐,因為還有一大堆動態的方式讓人可以輕易靜心,例如運動的動態靜心。

●但,對於不明白內觀靜坐的邏輯需要往上昇華的人,很容易停在一個生理的點,只是忙著否認及壓抑身體的疼痛,沒有昇華到心及靈的疼痛如何消弭。誤會靜坐時餓了,坐得屁股痛了,想上廁所了…這些基本生理需求在腦中要演變成永久的否認。當一個人只是忙著練習讓身體不痛的靜坐,這容易變成自己身心的解離。然後,也誤會他要跟身邊的人解離,因為他過度類化以為「身體的需求都不是需求」—–>「別人的需求也都不是需求」。

所以連伴侶說餓了,但這個人覺得伴侶不餓。

伴侶說家裡沒錢了,但這個人覺得家裡沒有金錢困擾。

伴侶說他想分手了,但這個人覺得彼此的伴侶關係一點事都沒有…..

到頭來不代表這個人厲害,而是在腦中亂挖一條莫名其妙的否認及壓抑的軌道,變成是身心與外界的解離,然後還如法泡製地否認及壓抑對待他的伴侶。內觀靜坐,很像蛹裡待展翅而出的蝴蝶,不是一直停留在蛹的狀態!


如果我想處理個人身心健康議題,可以怎麼做?

心靜自然涼,讓身心的壓力獲得梳理和釋放,重新找回幸福的生活。

人生在世難免充滿著壓力和挑戰,有時當這一切超過了我們身心的負荷,

我們會感到焦慮、憂鬱、失眠、情緒混亂、對未來感到迷惘失控、甚至會絕望。

透過身心議題諮商,我們將找回屬於自己的節奏,用平緩的心情去面對人生的驚奇!

如果你想要預約諮商,想嘗試看看,高雄左營的心理諮商所推薦「回甘心理諮商所」。

諮商所內有許多家庭親子專長的諮商心理師,你也可以點擊下方的「立即預約諮商」,與我們聯繫討論。


發佈留言

購物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