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網路成癮?讓自己與孩子不再迴避創傷中的傷痛

「網路成癮」可以泛指手機、3C或遊戲成癮,在現在人手一機的時代裡,幾乎是已經在路上看到「低頭族」好像也見怪不怪的一種現象了。

也更因如此,身心症狀的複雜度,自然也跟網路成癮混雜成為更加繁複交錯的內涵;

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18年6月19日,已經將遊戲成癮疾患(Gaming Disorder)納入精神疾病診斷,但網路成癮本身在DSM-5(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中仍未被納入正式的精神疾病分類。

簡言之,網路成癮就是一個現代社會必須關注的議題,但偏偏大家好像不認為有什麼明確步驟可以介入,事實上是有的。

以下就這幾點來做簡單說明。

網路成癮的定義與特徵

網路成癮最早由心理學家 Kimberly Young(1996)提出,隨著網際網路的普及,心理學家發現某些個體過度使用網路,導致學業、社交、家庭關係與心理健康受損。

而網路成癮可細分為多種類型,如:

  • 遊戲成癮(Gaming Addiction):對線上遊戲產生極度依賴,影響現實生活。
  • 社群成癮(Social Media Addiction):過度依賴社群軟體來獲得自我認同或社交滿足。
  • 網路購物/賭博成癮(Shopping/Gambling Addiction):無法控制網購或線上賭博的衝動。

遊戲成癮疾患的診斷條件和其他成癮疾病非常類似,包括:

  • 失去控制:無法控制地打電玩 (頻率、強度、玩遊戲的時間都要納入考量)。
  • 排擠其他活動:愈來愈常把電玩放在其他生活興趣之前。
  • 知之有害而為之:即便知道有負向結果,仍舊堅持持續增加打電玩的時間。
  • 相關行為必須造成個人、家庭、社會、教育或職業的功能損害,且持續12個月才能確診。

美國精神醫學從2013年把「網路成癮」的範圍聚焦在「網路遊戲」之後,探討數位科技對心理健康的負面影響之研究,幾乎也以探討遊戲為主。

而WHO在2018年的國際疾病分類手冊中,同樣依循此原則,只談「遊戲成癮」。

臨床實務與教育現場上所見的各式網路成癮類型中,遊戲成癮可說是最嚴重且最難介入處理的。

綜合性來看,網路成癮的現象特徵有以下五點,與傳統上的「成癮行為」相當類似:

  • 強迫性症狀:無法控制對網路使用衝動,已超過基本工具性需求,為了解除不安而繼續上網,使用後難以脫離,渴望更多。
  • 戒斷症狀:失去其他興趣,離開電腦(手機)會出現受挫的情緒反應,如情緒低落、生氣、空虛,注意力不集中、坐立難安。
  • 時間管理問題:耽誤了其他重要時程安排、工作。
  • 耐受性症狀:上網時間愈來愈長,必須透過更多網路內容或使用時間才能得到滿足,上網慾望愈來愈大。
  • 人際與健康問題:忽略原有的居家與社交活動,與家人朋友疏遠,開始對人說謊掩飾上癮的網路使用問題;身體也因而不適,例如眼乾、眼痠、頭痛、肩頸痠痛、腕肌受傷、睡眠不足、胃腸問題等。
網路成癮的定義與特徵
網路成癮的定義與特徵

如何藉由網路成癮量表等測驗簡易自我評估,以進一步諮詢專業醫師與心理師

iWIN 網路內容防護機構(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網路成癮量表專區

若簡易量表顯示可能有網路成癮風險,可使用更詳細的標準化量表,或尋找身心科醫師、諮商心理師進一步討論,如下測驗量表:

  • Young’s Internet Addiction Test (IAT)(20 題,最常用的標準化量表,可用來更精確評估網路成癮程度):https://www.iitk.ac.in/counsel/resources/IATManual.pdf
  • Chen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 (CIAS) by 臺灣大學心理系陳淑惠教授(26 題,針對華人文化設計,適用於青少年與成人):https://ish.just.edu.tw/files/15-1055-31961,c4627-1.php
  • DSM-5 網路遊戲成癮診斷標準(適用於遊戲成癮):可查詢根據 《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 的診斷標準,來判斷是否符合「網路遊戲成癮」。

成癮背後的成因探討

加拿大醫師嘉柏‧麥特(GABOR MATÉ)認為所有的成癮都跟創傷(trauma)有關,戒癮關鍵是去回溯尋找形成創傷的成因。

因此,若要擺脫網路成癮,不能只看到網路成癮行為所帶來的惡習與傷害,而是要去思考成癮帶給他們與自己有何好處?

成癮背後的成因探討
成癮背後的成因探討

若我們可正視網路本質上所帶來的普及性與便利性,從網路其正向定義來重新看待網癮的個體,也許可以先從以下三項原因,開始真的有所認識與建立與內心的接觸:

  • 多巴胺與制約反應的獎勵機制:網路無遠弗屆所帶來的即時正增強回饋,如遊戲勝利的成就感、按讚數的增加,都在在刺激大腦持續分泌多巴胺,強化網路使用的行為。
  • 暫時逃避現實以利情緒調適:部分成癮者因現實生活中壓力(如學業、家庭衝突)而尋求網路作為逃避工具。
  • 尋求自我認同與社交需求:青少年階段尤其需要透過社交媒體來尋求認可,當現實人際關係自我效能不足以因應互動時,便將有所疏離,或自責逃避,自然而然就會轉向網路社群進一步尋找足夠安全的歸屬感。

如果我遇到人際的困擾,該怎麼辦?

相交滿天下,知己有幾人。我們都需要被理解與陪伴…

人生最難處理的事,就是跟人有關的事。

我們生活在這個社會,往往都渴望有三五好友一起歡笑、互相理解與陪伴。

但每個人的個性喜好不同,難免相處的時候會有衝突和摩擦。有時我們會對人感到失望,或被邊緣孤立,甚至被霸凌。

透過人際議題諮商,我們將一起找到合適自己的人際相處模式,並學習如何和他人良性的溝通與表達,建立舒適的人際關係!

如果你想要預約諮商,想嘗試,高雄左營的心理諮商所推薦「回甘心理諮商所」。

諮商所內有許多人際議題專長的諮商心理師,你也可以點擊下方的「立即預約諮商」,與我們聯繫討論。


發佈留言

購物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