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三角關係|不要讓孩子成為維持婚姻的三角點

夫妻伴侶之間的關係發展會將孩子拉進來,這其實有一個名詞可以解釋:「三角關係」。這篇文章,我會跟你講解三角關係是什麼意思?有哪些類型?以及孩子會透過什麼樣的方式成為維持婚姻的第三角關係,以及產生的影響,以及該怎麼做避免三角關係。

三角關係與家庭關係

從我自己的家庭

我先生每次教到數學中三角形和多邊形這個單元時,總是會跟我分享三角形的穩定性這件事。

在不同形狀中,唯獨三角形的邊長確定後,角度就會鎖死,不再改變。

因此三角形被廣泛應用在建築與工業的領域中,例如鷹架、鋼筋樑柱、起重機等。

其實三角形在家庭互動中,也是挺奧妙的存在。

我兒子從大概一歲多,稍微聽得懂人話、可以辨識情緒開始,只要我和我先生說話大聲一點,他就會明顯有各種打岔與介入的行為。

好比拿玩具給我們其中一人、說話或大聲喊叫、走到我們中間、一邊玩一邊豎起耳朵偷聽等。

此時我通常會先停下來跟他解釋我們在聊什麼,以及我們為何說話比較大聲,才會繼續和老公討論。

從個案的家庭

前段時間,我有一對夫妻個案,他們是來處理外遇及離婚的議題。

基於曾經長時間和兒童工作過,我就雞婆的多問了句:「你們關係已經這麼緊繃,孩子應該有所察覺了吧?

負責照顧小孩的一方馬上回答:「他們都知道爸媽之間出事了,會黏得很緊,也一直要求我們繼續同房睡覺」。

另一方則覺得孩子這樣只是正常的情緒而已,沒必要太過嚴肅的看待。

我提醒他們,若是讓孩子介入,形成三角關係,問題的複雜性恐怕會增加。

最好趁還沒發生以前,先好好向孩子說明目前的狀況。

但既然都在談離婚了,「要不要跟孩子坦白」這件事當然也可以意見不合。

這讓我興起動念,想寫一篇文章聊聊三角關係。


什麼是三角關係?

「三角關係」(Triangulation)是由家庭系統理論的 Bowen 提出

由於雙人關係容易在任一方或雙方的壓力過高時產生動搖,為了減緩兩人之間的焦慮及緊張,會自然而然地將第三方拉進來(或第三方會主動介入),好回到穩定狀態。

特別要澄清的是,三角關係是一種情緒系統,它的出現在於維持關係的穩定性,因此它是人際互動中一定會有的存在與功能。

只要關係穩定後,原本衝突的兩人能就自身的問題去討論,第三者就可以回歸原本的位置與角色。

但我們需要注意的是,三角關係開始「僵化」、「重複發生」的這種現象。

它會掩蓋雙人關係真正該面對的課題,甚至為了掩蓋原本的問題,發展出新的問題來轉移焦點。

接著沒完沒了衍生出更多難題,所有人糾結在一起,愛恨糾葛,難怪我當了心理師以後對長壽狗血劇都心如止水。

在家庭之中,最常見的三角關係就是「衝突/疏離的父母加上介入父母以轉移或舒緩其不合的子女」這種形式。

當然實務上可能有人會說在我們家吵架的是爸爸和哥哥,媽媽則是介入調停的。

但我們在看爸爸和哥哥衝突的脈絡時,經常可以看見源頭仍然是出於父母親的情感、溝通不協調,哥哥叛逆只是夫妻問題的障眼法。

三角關係是一種情緒系統,它的出現在於維持關係的穩定性
三角關係是一種情緒系統,它的出現在於維持關係的穩定性

三角關係有哪些展現形式?

「三角關係」可以是以下三種形式的展現:

  1. 聯盟
  2. 代罪羔羊
  3. 親職化

家有小孩的父母不妨檢視一下自己家中(或自己和原生家庭父母)是否已經有固著的關係出現。

三角關係展現形式一:聯盟

父母感情不合,於是爸爸或媽媽找孩子尋求支持,來制衡另一方。

聽起來似乎很像國中搞小圈圈的作法,也的確有個七八成像,只是在家庭中的聯盟可能更不知不覺一些。

某些時候孩子不一定是固定與單邊結盟,可能會周旋在父母雙邊,有時和爸爸一起罵媽媽,有時替媽媽一起罵爸爸。

若家中有兩個以上的孩子,則可能會有姐姐和媽媽一國、弟弟和爸爸一國,這種兩個小孩都涉入的情形。

還有一種是團體競賽,爸爸媽媽與爺爺奶奶對戰,孩子感受到高壓的氣氛而介入其中。

不過這種聯盟只是一種變形,因為就如上面所說,夫妻關係如果真的是一致且健康的,他們是可以協力去面對上一代的壓力,不至於讓孩子長年成為緩衝墊,或是幫腔選邊站。

此外有比較隱微形成的聯盟,就是夫妻關係並非衝突,而是疏離時。

因為和伴侶沒什麼好相處的,於是把重心全部放在小孩身上,小孩無形中就也成了維繫父母婚姻的黏著劑。

三角關係展現形式二:代罪羔羊

如果說聯盟是拉小孩來站台,那起碼這對夫妻還知道問題是在自己和對方之間。

代罪羔羊是指孩子因為父母長時間的失和,出現各種病態行為,因此父母需要停止戰爭,轉而去處理孩子的問題。

主要呈現為生病(生理、心理皆會)及偏差行為(輕則叛逆、成績退步、違反校規,嚴重一點可能逃家、拒學、成癮、打架鬧事)兩種。

如同字面的意思,這個孩子成了父母親問題的代罪羔羊,當他發生狀況時,父母反而開始在這件事情上齊心合作。

在兒童與青少年個案中,很常遇到這類的家庭,父母親會砲口一致的說孩子有問題需要矯正。

跟孩子談完以後,就會聽到爸媽的問題也不小。

三角關係展現形式三:親職化

「聯盟」與「代罪羔羊」形式的父母都還算是有在「父、母」的角色上。

親職化的三角關係展現,是已經吵到忘了自己的身份,忘記還有小孩、有家庭要照顧了(或者有些父母是生活太不穩定、太混亂,自己都在為三餐、為自己的人生奔波,根本無暇顧及小孩)。

小孩變得超齡早熟,不但很會察言觀色,還很體貼獨立,甚至很有責任感與罪惡感的認為自己需要為父母的和諧負責,積極地介入調停父母關係。

親職化的小孩常常在言談和思考上都比父母顧慮的更多,跨越了位階到父母的位置,做著各種其實是父母才需要做的事。

親職化的個案在自費諮商中佔有一定比例,因為他們多半是家中特別乖巧與自律的小孩,也有很強(或者應該說過強)的反省能力。

但儘管他們會因為乖巧懂事,能夠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卻會在生涯的各個層面被家庭綑綁,覺得自己有責任讓所有人開心。

這個所有人包含上司、同事、伴侶、朋友…,說到底真正渴望能滿足的對象,就是爸爸和媽媽。

他們會用盡一切努力來保護關係的和平,並且深深恐懼一切關係的衝突。


如果我發現孩子已經介入成為三角關係怎麼辦?

寫到這邊,我覺得最辛苦、最難以自拔的地方,常常都是這樣的僵局它並非是刻意為之的結果,它是被情緒帶動無意識發生的。

父母爭吵,是故意把小孩拉進來當第三者嗎?

不是,他可能只是因為當下的無助、痛苦、腦袋空白,所以向孩子抒發了情緒「爸爸/媽媽真的好痛苦,我是因為你才留下來的」、「你爸爸/媽媽讓我很難過,因為他…」。

又或是很氣憤、很想講贏,於是隨口拉攏了旁邊的小孩「你覺得你爸爸/媽媽這樣對嗎?」「不要管你爸爸/媽媽,我們一起去…」。

而孩子介入父母,是因為知道這是一個有效的策略嗎?

也不是,他們通常是源自於愛和恐懼,他們愛爸媽、又恐懼爸媽離開或分開(孩子認為父母分開就會離開)。

因此自然而然的去打岔、去捍衛自己愛的人、去表現得更好以挽留父母,或者因為承受不了壓力出現各種問題。

在「當了父母就忘記的事」那篇文章中,我寫到第十點是「忘記自己當小孩時,若家中氣氛不對,期待得到認真的說明,而非『沒事沒事』這種謊言」。

現在想想這句話也可以直白的改成「忘記自己當小孩時沒那麼笨,已經可以理解很多事」。

要避免孩子習慣性的介入父母,形成三角關係,沒有什麼厲害的招數,唯一要做的就是「正視婚姻關係中的問題,認真經營與維持婚姻」這樣而已。

夫妻爭吵,暫時藉由孩子去緩和、轉移或下台階,這是很自然的反應。

但雙方情緒都平和後,還是應該好好把問題說出來,溝通磨合,讓感情回復以往。家庭的創建是以夫妻的結合為基礎,不是有了小孩才開始的。

只要夫妻關係夠穩固,小孩就可以安心的當小孩,不會下意識想保護爸媽、保護這個家。


家長如何做,讓孩子脫離三角關係

所以回到我那對來談離婚的夫妻,我最後還是希望他們能用簡單易懂的方式讓孩子知道發生什麼事了。

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明白,無論爸爸媽媽怎麼了,他們永遠都能同時擁有爸爸和媽媽。

並且,這件事爸爸媽媽已經正在處理,暫時沒有需要他們幫忙的地方,如果他們還是有擔心害怕,隨時可以來問爸爸媽媽。

至於你說,這樣講小孩就不會介入了嗎?

當然不是的,畢竟這是一件很大的事,小孩無意識的可能還是會想幫忙。

但我們希望孩子參與家庭危機時,他還是能用孩子的力氣和角度去參與就好。

他不必涉入這麼深,耗費遠超過他情緒、頭腦可以承擔的強度。

希望他們至少還相信父母會是他面對危機的第一線支柱,這樣的相信可以讓孩子不容易瓦解。

我們都可能不知不覺與孩子展開一段三角關係,甚至你與你的手足可能一直都是穩固你父母婚姻的某個支點。

但還是老話一句:「有看見比較容易處理」。

無論拉多少人進來,要活得更快活始終還是得面對自己的課題,不是嗎?

延伸閱讀:


如果我遇到家庭/親子的困擾,該怎麼辦?

家家有本難念經,家是我們期待的避風港,但往往也是我們最不為人知的辛酸。

家家有本難念經,家庭/家族的議題往往是我們最不知如何為外人道也,又讓我們內心盤根錯節的議題。

有時,你會找不到可以傾訴的對象。

這時透過家庭/家族諮商,我們將看見家庭/家族的互動模式,理解每個人的立場和渴望,從中找到和諧共處的可能。

如果你想要預約諮商,想嘗試,高雄的心理諮商所推薦「回甘心理諮商所」。

諮商所內有許多家庭親子專長的諮商心理師,你也可以點擊下方的「立即預約諮商」,與我們聯繫討論。

購物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