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跟孩子溝通?心理師教你青少年的親子溝通技巧

近年來,我在諮商中接觸了許多為孩子尋求幫助的父母。

他們焦慮、困惑,甚至感到無力。孩子不想上學、動不動就發脾氣、整天滑手機不理人;

而父母怎麼說都嫌囉唆,怎麼做都被嫌管太多。

溝通的橋樑似乎在不知不覺中倒塌,留下的是彼此的誤解、指責與疲憊。

其實,許多這類的衝突,並不是誰對誰錯,而是因為父母不了解青少年的心理發展階段,仍以對待兒童的方式來互動,結果自然產生抗拒與摩擦。

因此,本文將從心理學的角度切入,帶領父母理解青少年的發展特性與內在需求,並提供具體的溝通技巧,幫助您與孩子建立更理解與信任的關係。

青少年的心理發展階段:尋找自我認同

根據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 Erikson)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青少年期(約12至18歲)正處於「自我認同 vs. 角色混淆」的階段。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建立穩定的自我認同。

為了發展出一個獨立的「我」,此時青少年會自然產生與父母保持一定的距離的心理,甚至出現看似「叛逆」的行為。

這些行為,其實是他們在試圖告訴父母:「我是我,我不再只是你的小孩。」這時的他們,渴望從與同儕的互動中找到歸屬與價值,並重新定義自己在家庭與社會中的角色。

因此,當父母試圖用兒童期的方式來「管教」孩子,或要求他們絕對服從時,很容易引起強烈反彈。

此階段的父母,需要學會從「管教者」轉變為「引導者」。用像朋友的態度試著問「你怎麼看這件事?」而非直接下指令。

當孩子感受到被尊重、被信任,反而更願意開放心扉,分享他們的內在世界。


青少年的大腦與認知發展:還在建構中的理解力

根據皮亞傑(Jean Piaget)的認知發展理論,青少年正處於「形式運思期」(Formal Operational Stage),他們開始具備抽象思考與邏輯推理的能力,能思考未來、價值與意義,但這樣的能力仍在逐步成熟中。

現代神經科學也證實,青少年的前額葉皮質(負責計畫、決策、衝動控制)尚未完全發育,這意味著他們的行為往往受情緒影響較大,對後果的評估也不夠周全。

因此,我們常看到青少年一氣之下摔門、失控暴怒,事後又懊悔不已。

因此當孩子「詞不達意」或情緒爆發時,請記得:他不是故意不講道理,而是他的大腦還不夠成熟,無法理性表達自己。

此時,比起爭辯對錯,更重要的是給予情緒上的理解。例如可以說:「我知道你現在很煩,我們可以等你冷靜後再談。」


青少年的道德發展:價值觀還在建立中

根據柯爾柏格(Lawrence Kohlberg)的道德發展理論,青少年多數正從「他律式道德」邁向「自律式道德」的階段。

他們開始思考對自己而言何什麼是對的,而不再只是為了「不被罵」而遵守規則。

然而,他們的道德判斷仍容易受到情感、人際影響。

例如,他們可能因為朋友的期待而做出違反規則的行為,或覺得老師講話沒道理就拒絕配合。

這種時期的孩子會因為尋求認同而模仿自己欣賞者的價值觀,而不會單純服從父母。

因此與其一味告誡「你這樣不對」,不如透過討論的方式,陪孩子一起思考「如果這樣做,可能會對誰造成影響?」引導他從他人的角度思考,培養更成熟的道德判斷力。


青少年常見的心理壓力與困擾

除了發展上的特性,青少年也面臨許多內外在壓力,包括:

  • 學業與升學的壓力
  • 同儕關係的排擠與焦慮
  • 對外貌、身材的在意
  • 初戀與感情挫折
  • 社群媒體帶來的比較與羨慕

他們的內心世界比父母想像得複雜許多,卻不一定懂得如何表達或求助。

許多青少年的「沉默」或「爆炸」行為,其實是在用他們有限的方式,試圖被理解與看見。

因此我們可以將情緒看作是一種訊號,而非問題本身。

當孩子情緒不穩時,父母可以試著說:「我看到你很難受,我在這裡陪你。」比起立刻解決問題,陪伴與理解更是他們最需要的支持。


實用溝通小技巧:用薩提爾冰山理論看見孩子的內在

有了上述的理解,我們才有辦法來談跟青少年溝通的技巧。

著名家庭治療師薩提爾(Virginia Satir)提出「冰山理論」來說明人際溝通的深層結構。

她認為,一個人的外在行為(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只是表象,真正影響我們行為的,是水面下的情緒、感受、信念、期待與渴望。

例如,一個青少年甩門大吼「你根本不懂我!」的行為,表面看是生氣,但冰山下可能藏著「我覺得自己很孤單」、「我做得再好你也不滿意」等脆弱的情感。

溝通技巧如下:

  1. 看見情緒背後的需要:
    嘗試用好奇心去理解:「他這樣做,是想要表達什麼?是想要自由?理解?還是安全感?」
  2. 用我訊息而非你訊息:
    與其說「你為什麼那麼懶惰」,不如說「我看到你最近常晚睡,我有點擔心你的身體」。
  3. 讓孩子知道你願意聽:
    主動邀請:「最近學校還好嗎?我想了解你在想什麼,不會批評你。」
  4. 給予選擇與界限:
    青少年需要自主感,但也需要清楚界限。可以說:「你可以自己安排時間玩手機,但功課完成是必要的。我們可以一起討論怎麼安排。」

理解比管教更有力量

陪伴青少年的過程,絕對不是一條輕鬆的路。這是一段學習放手、學習尊重、也學習重新認識彼此的旅程。

當我們願意放下過往的溝通方式,用心理學的視角去理解孩子的行為,我們才有機會真正「看見」他們。

如果您在閱讀本文後,仍感到困惑或力不從心,請不要猶豫尋求親子諮商專業的協助。

每一位孩子與家庭都是獨特的,有時候,一點支持,就能為親子關係開啟全新的可能。


如果我遇到家庭/親子的困擾,該怎麼辦?

家家有本難念經,家是我們期待的避風港,但往往也是我們最不為人知的辛酸。

家家有本難念經,家庭/家族的議題往往是我們最不知如何為外人道也,又讓我們內心盤根錯節的議題。

有時,你會找不到可以傾訴的對象。

這時透過家庭/家族諮商,我們將看見家庭/家族的互動模式,理解每個人的立場和渴望,從中找到和諧共處的可能。

如果你想要預約諮商,想嘗試,高雄的心理諮商所推薦「回甘心理諮商所」。

諮商所內有許多家庭親子專長的諮商心理師,你也可以點擊下方的「立即預約諮商」,與我們聯繫討論。


發佈留言

購物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