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社會,數位科技已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特別是對於國小學生而言,平板、智慧型手機和電腦遊戲已經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然而,許多家長與老師都擔心孩子的專注力下降,學習表現受影響,甚至發展出網路成癮的問題。作為諮商心理師,我希望透過這篇文章,從心理學與發展學習的角度,探討如何幫助國小學生提升專注力,並降低對網路的過度依賴。
理解國小學生的專注力發展
專注力是孩子學習與發展的重要基礎,然而,專注力並非天生固定的能力,而是可以透過環境、經驗與訓練來提升。
根據發展心理學的研究,國小階段的孩子專注力時間大約如下:
- 6-8歲:約15-20分鐘
- 9-12歲:約25-35分鐘
這表示孩子在學習時,需要適當的休息與變換活動,否則容易疲勞、分心。
此外,影響專注力的因素包括 環境刺激、興趣動機、身心理狀態、家庭與學校的支持等。
因此,要提升國小生的專注力,不能只是強迫他們「集中精神」,而是要考慮如何營造適合的學習環境與調整教學方式。

為何孩子容易沉迷網路?
在探討如何降低網路成癮之前,我們需要先理解為什麼孩子會對網路產生依賴。以下是幾個主要的心理因素:
獎勵機制與即時滿足
網路世界提供即時的刺激與獎勵,例如:遊戲中的等級提升、社群媒體的讚數、影片的娛樂性等,這些都會讓大腦釋放多巴胺(dopamine),產生快樂與滿足感。
相比之下,學習需要長時間努力才看得到成果,對孩子來說,網路的誘惑自然更強。
缺乏現實生活中的成就感
如果孩子在學校的學習經驗中不斷受到挫折,或是家庭環境缺乏鼓勵,他們可能會轉向網路尋求成就感。
例如,某些孩子在現實生活中缺乏朋友,卻能在網路世界中找到認同感,這使他們更容易沉迷於線上社交或遊戲。
家庭界限不明確
有些家長在孩子幼年時為了安撫情緒,習慣用手機或平板來轉移注意力,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把網路視為主要的娛樂方式。
如果家長沒有明確規範網路使用時間,孩子可能會無意識地延長上網時間,最終發展成網路成癮的問題。

如何提升專注力,降低網路成癮?
建立健康的數位使用習慣
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使用習慣比「禁止」更有效。以下是幾個方法:
- 設定使用時間:例如,每天最多可以使用30-60分鐘的螢幕時間,並且規定使用後需要進行其他活動(如運動、閱讀)。
- 創造無螢幕時間:如用餐時間、睡前1小時等,避免孩子在這些時間接觸電子產品。
- 以身作則:家長應該先調整自己的使用習慣,例如減少滑手機的時間,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榜樣。
提升專注力的策略
環境管理
- 減少干擾:孩子學習時,應避免開啟電視或手機通知,保持安靜的環境。
- 適度運動:研究顯示,適當的身體活動(如跳繩、跑步)可以幫助提升專注力。
- 良好的飲食與睡眠:避免過多的糖分攝取,確保孩子每天有足夠的睡眠(6-12歲建議9-12小時)。
運用專注力訓練遊戲
可以透過遊戲來訓練孩子的專注力,例如:
- 舒爾特方格:讓孩子在一張隨機排列數字的表格中,依序找到數字1到25,能有效訓練專注力。
- 節奏遊戲:如拍手接龍、節拍訓練等,有助於增強注意力的穩定性。
培養延遲滿足能力
許多孩子容易分心,原因之一是習慣於即時的滿足(例如,看影片、玩遊戲時立即獲得快樂)。
我們可以透過以下方式幫助他們提升耐心:
- 使用番茄鐘法:讓孩子專心學習25分鐘,然後休息5分鐘,循環進行。
- 設定小目標:讓孩子在完成一定的學習任務後,才能獲得適當的獎勵,例如:「先寫完作業,才能玩15分鐘遊戲」。
建立孩子的現實成就感
孩子如果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樂趣與成就感,就不會過度依賴網路。因此,我們可以:
- 發展興趣活動:如音樂、運動、繪畫、拼圖等,讓孩子在螢幕之外找到成就感。
- 增加親子互動:家長可以陪孩子做桌遊、閱讀、烘焙等活動,減少孩子對網路的依賴。
- 建立學習的自信心:鼓勵孩子從小挑戰自己能完成的事情,並給予適當的稱讚與鼓勵,例如:「你今天很專心完成了功課,真的很棒!」
結語:培養專注力與健康的數位生活
在這個數位時代,我們無法完全杜絕孩子使用網路,但我們可以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使用習慣,
同時透過環境調整、遊戲訓練與現實生活中的活動,提升專注力,降低網路成癮的風險。
對於家長來說,最重要的是耐心與陪伴,不是單純地禁止孩子使用網路,而是引導他們學會自律,在學習與娛樂之間找到適合的平衡點。
當孩子能夠享受現實世界的樂趣與成就感時,他們自然就能擁有更好的專注力,也能更健康地使用數位科技。
如果我遇到家庭/親子的困擾,該怎麼辦?
家家有本難念經,家是我們期待的避風港,但往往也是我們最不為人知的辛酸。
家家有本難念經,家庭/家族的議題往往是我們最不知如何為外人道也,又讓我們內心盤根錯節的議題。
有時,你會找不到可以傾訴的對象。
這時透過家庭/家族諮商,我們將看見家庭/家族的互動模式,理解每個人的立場和渴望,從中找到和諧共處的可能。
如果你想要預約諮商,想嘗試,高雄的心理諮商所推薦「回甘心理諮商所」。
諮商所內有許多家庭/親子專長的諮商心理師,你也可以點擊下方的「立即預約諮商」,與我們聯繫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