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路瘋傳「七月災難預言」,再加上國際局勢的動盪緊張,使得許多國人開始感到不安。
有人拚命準備避難包、儲水囤糧;也有人選擇視而不見,認為這些事不過是杞人憂天。
這些看似兩極的反應,其實都可以從心理學中獲得理解。
災難心理學相關研究指出,人在面對災難風險時,常會產生三種反應:「過度焦慮」、「情緒麻木」與「否認逃避」。
這些都是正常的情緒反應,但若長期停留其中,反而容易降低我們真正應對危機的能力。
焦慮會讓人卡在資訊過載、無法行動;而否認,則可能讓人錯過最佳的準備時機。
要走出這個困境,關鍵在於「具體的小行動」。你不需要一次準備好所有物資,也不需要馬上做出劇烈改變。
可以從簡單的一步開始,例如依照內政部消防署提供之《緊急避難包準備清單》,開始準備一個基本的避難包,如:放入身分證明影本、一瓶水、一包糧食、一條毛巾與手電筒。這個行動不只能降低焦慮,也能讓你重新掌握感覺中的「控制感」。
此外,我們需要記得的是,建立避難計畫不該只是恐慌反應,而是一種讓自己與親人「更安心的生活安排」。
將焦慮轉化為系統性的規劃,例如設定緊急聯絡方式、確認家中逃生路線、加入社區通報群組,這些行動都能逐步穩定內心,讓「災難」不再只是抽象的恐懼。

如果你現在感到困惑,不妨從以下三件事開始:
- 當焦慮上來時,先穩住自己的心:試著深呼吸三次,告訴自己「我現在做的每一件小事,都是在保護未來的自己」,然後只做一件具體的事,例如準備一樣物資。
- 當自己想逃避時,給自己一句提醒:「不是因為有危險才準備,而是因為想平安地度過無事。」你可以先閱讀一篇應變計畫指南的摘要,而不需要馬上全部做完。
- 當身邊的人不願意準備甚至訕笑時,請提醒自己尊重彼此節奏:先照顧好自己的準備,不需要強迫對方。你也可以以「我會比較安心」為出發點,分享你自己正在做的小步驟,而非要求他人照做。
與其壓抑情緒,不如正視它,並從中尋找能做的事。
心理的安全感,來自日常的準備。
為自己和家人準備避難包,不只是預防風險的理性行動,更是一種無聲的承諾。
那是一種在混亂中依然願意守護彼此的心意——即使無法預知未來,我依然願意為你準備好一切生的可能,是一份「我不會丟下你」的溫柔許諾。
願我們都能一同堅強起來,才不會丟失溫柔。
延伸閱讀:
如果我想處理個人身心健康議題,可以怎麼做?
心靜自然涼,讓身心的壓力獲得梳理和釋放,重新找回幸福的生活。
人生在世難免充滿著壓力和挑戰,有時當這一切超過了我們身心的負荷,
我們會感到焦慮、憂鬱、失眠、情緒混亂、對未來感到迷惘失控、甚至會絕望。
透過身心議題諮商,我們將找回屬於自己的節奏,用平緩的心情去面對人生的驚奇!
如果你想要預約諮商,想嘗試看看,高雄左營的心理諮商所推薦「回甘心理諮商所」。
諮商所內有許多家庭/親子專長的諮商心理師,你也可以點擊下方的「立即預約諮商」,與我們聯繫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