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心理諮商要做什麼?建立「諮商架構」很重要

會看到這篇文章,代表你可能已經有過第一次心理諮商,但不確定自己到底經歷什麼,有沒有效。也有可能正在猶豫要不要去諮商,不確定第一次諮商要做什麼?接下來,我會跟你解說第一次心理諮商會發生的事情,讓你可以預先做好準備。

不知道有多少人在第一次諮商時,會覺得心理師根本都在聽我說話,一點幫助也沒有,而因此不再去的。

那麼,通常第一次諮商,心理師都在做些什麼呢?

第一次諮商重點:建立諮商架構

最近實習心理師問我一個有趣的問題,

他說他想練習「焦點解決」這個學派,但個案來的時候一直講述過去的事件,

他覺得那些過去經驗的確是導致個案現在有這些困擾的原因,使他不知道該不該順著個案的話題追問下去。

可能一般人不太清楚為何實習心理師產生這個矛盾。

主要在於「焦點解決」這個學派是一個短期治療學派,處遇重點不以探究成因為主,而是聚焦在發掘個案資源、產生未來的行動改變。

一般而言該學派的諮商次數會設定在4-6次左右,甚至更短。

若要花時間去挖掘起因,是不可能在4次以內就進入行動階段的。

我首先詢問他,「個案過去的諮商經驗如何?」

他說:「個案過去有兩段諮商經驗,都長達20多次,且使用的都是免付費的資源。」

我說:「那麼這些資訊足夠讓你了解,個案勢必對諮商已經有既定的印象,他可能認為諮商就是需要這麼長時間的陪伴,他也應該是喜歡與習慣的,才會談這麼多次。同時,因為是免付費,他不會有經濟上的壓力。」

對於這樣一位已經對諮商有過去印象的人,「諮商架構的建立」就非常重要。

我覺得他提出了一個好問題,也正好可以幫助一般人理解,同樣都是諮商心理師,不同學派為何會有不同體驗。

以及在第一次諮商時,向心理師表達自己的需求,共同討論出未來的諮商目標、方向、期待的方式,真的很重要。

第一次諮商重點:建立諮商架構
第一次諮商重點:建立諮商架構

建立諮商架構可以幫助個案對諮商有方向

通常,假使個案從來沒有諮商經驗,會比較輕鬆的在第一次對話中慢慢整理出一個方向(輕鬆到我相信不會感覺到我在做這些事)。

因為我就是他的第一個心理師,只要我們合得來,談得下去,就表示我的諮商取向是他能接受的。

但是第一次諮商時,心理師大腦裡想做的事情可能還是超出個案想像。

儘管很多個案可能覺得第一次談話最沒記憶點,但能夠在第一次把架構建立好,可以省去後續很多的障礙。

第一次諮商,心理師都在做些什麼呢?
第一次諮商,心理師都在做些什麼呢?

在第一次諮商中,可能會影響諮商架構的因素

在第一次諮商中,可能會影響諮商架構的因素包含以下三個面向:

  1. 心理師的學派、取向、諮商風格和形式
  2. 諮商的目標、需求、期待
  3. 諮商的次數、頻率

影響因素一:心理師的學派、取向、諮商風格和形式

我對實習心理師說,對於一個過去經驗都是長期諮商的個案來說,

此時你是他的第三位心理師,而你的學派有別於之前,是短期諮商學派。

因為兩者實在落差太大,因此向個案介紹自己的學派會是一件重要的事。

大部分民眾來預約諮商,只能透過官網看到我們的資訊,

又不一定看得懂,再不然就是不指定、由機構媒合。

每個心理師會有自己擅長的議題,

不同學派也會有特別適合處理的議題,這些都是個案不知道的。

我不一定會說出我的學派全名,

但我通常會在第一小時的對話中穿插表達:「我會在諮商中做什麼、我可能會需要你做什麼、以及我能做與我辦不到什麼」。

並確認這是個案想要的嗎。

影響因素二:諮商的目標、需求、期待

個案來到諮商室,通常會有一個想處理的困擾。

這個困擾有可能是長期的,例如缺乏自信、交不到朋友、和父母爭吵、厭食症/強迫症/躁鬱症等身心科疾患;

也可能是短期突發的,如婚姻危機、職場壓力。

個案期待諮商可以達到什麼改變,這個改變愈具體愈能夠簡易評估出諮商需要的次數。

當然常常談著談著我們常會發現這個困擾其實源自某個經驗,又可能會拉出意想不到的主題(短期諮商以行為改變為主,比較不會有這種狀況)。

先有一個聚焦的目標,可以幫助檢核是否離題太遠、是否有實質的幫助,也能讓心理師有一個切入點。

在這個部分雙方可以彼此交流,個案期待的目標是心理諮商(或是我這個心理師)可以辦到的嗎。

比如我曾有個案拿著認知治療的書來找我,說他看了書,書上寫認知治療對他的症狀有顯著的療效,要我對他做認知治療。

我只好回答我並不是這個學派的治療師,我做的肯定不到位。

也常遇到個案的期待是希望心理師能夠改變老公、老婆,我也會說這在我們的個別諮商中是辦不到的。

即使做的是婚姻或家族諮商,心理師也無法做到幫忙改造對方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影響因素三:諮商的次數、頻率

這件事在自費諮商中,會決定性的影響個案穩定度,一定要有明確的討論。

若是突發性的單一事件,可能次數會短一些;

經年累積的困擾許多都要 12 次起跳(我這樣估其實還是低標了)。

但我的原則是,「做諮商不能是新的壓力源」。

因此經濟有困難的個案,又需要長期晤談才有效果,可以選擇先密集談四次,後面延長為兩週、三週、四週一次(效果當然會比較慢,但長期、頻率固定,更勝談兩次消失三個月)。

另一種做法是直接做短期諮商。

然而若該議題的確不適合短期諮商,就得回到「討論諮商目標」那段誠實表達單次或短期諮商可以辦到的程度是多少,以及短期諮商中個案本身該做的功課有多少。

只要單次目標設定夠具體且合理,有經驗的心理師也能夠在一次性諮商中,就提供一些見解與方向。

但若是心中懷抱超大的期待、陳年的困擾,卻希望心理師一次解決難題,這是不實際的。

我有不少個案是屬於超長期個案,也是超短期個案。

我們可能有一段比較密集的相處,但狀況改善後,個案或許一個月、或許一季、甚至半年會來找我一次,對那段時間的生活做討論和整理。

經濟有壓力而且想討論的主題是長期性的,我覺得這是可以選擇的形式。

現在有很多免付費的資源,不過一般來說會有次數限制避免資源集中在少數人,

這種限定次數的諮商不用說一定都是短期晤談模式,必須在少數幾次內給個案一些方向和想法。

我覺得對個案來說能夠知道次數,或是知道自己不必對「來諮商」有壓力,也是很重要的。

第一次諮商可能會影響諮商架構的因素包含三個面向
第一次諮商可能會影響諮商架構的因素包含三個面向

假如我要準備去心理諮商,第一次要做什麼準備?

諮商是很多變的人際互動。

民眾從什麼管道申請諮商,和心理師相遇;有沒有諮商的經驗;需不需要自費;這次諮商是否有次數限制,這些看似不重要的事情,都會改變兩人碰面時的化學效應。

心理師的派別、心理師的風格、心理師擅長的主題,差異性都很大。

就連我的孩子上幼兒園跟老師都有頻率的問題,做諮商,對不對盤這件事當然也是存在的。

只要覺得不適合,更換心理師也不需要感到抱歉。

我覺得,如果你的心理師會因為你想換人,就不高興,那他應該也有他該面對的個人議題。

不過就跟分手一樣,單方面分手總是會產生一些遺憾或未竟事宜,和心理師討論,釐清是否是真的不適合,還是只是雙方理解上有誤差,只要修正調整就行了。

講好以後再做轉換,那分手就可以成為一個新的、好的經驗,反而可以讓正向資料庫多一筆記憶,也是很好的呀。

附帶一提,有些諮商所會在第一次諮商前,先有一次同樣要付費的初次晤談,其實這個初次晤談是重要的。

但我知道某些個案會覺得有點浪費錢,畢竟又不能先看到心理師,感覺很像只是派案前的談話而已。

我懂,我也是一個買東西會比價的阿桑!

因此在台灣某些諮商所就乾脆跳過初談了,或是改由行政人員、個管員、專任人員,在電話中簡單詢問而已。

不過厲害的初談人員,可以在初談時就精準判斷個案的需求,為個案媒合最適切的心理師,直接省去心理師第一次的一大堆工作。

根本就是超強助攻。

要能夠辦到這件事,不僅要夠資深,還要夠清楚每個心理師的強項與取向。

這種角色目前在台灣不是每個地方都有的,但如果你遇到初談需要收錢,也至少可以稍微理解,厲害的初談員不會讓你白花錢的啦!

延伸閱讀:


如果我有困擾想要申請心理諮商,可以怎麼做?

人在不同的生命階段會面臨的九大議題等,像是:個人身心健康議題、情感、伴侶/婚姻議題、親子教養議題、家庭/家族議題、人際議題、身心障礙議題、LGBTQ 多元性別議題、Sex 性議題、潛意識催眠探索等。

如果您有上述任何困擾與議題想要討論,進行心理諮商是一個選擇之一。

那該去哪裡找心理諮商呢?

如果是高雄地區,像是左營、楠梓、仁武,推薦回甘心理旗下的回甘心理諮商所

回甘心理諮商所,位於高雄市左營高鐵站附近,是高雄最早提供遠距線上諮商的諮商所。

除了給予民眾便利與舒適性,更與 20 多位專業領域不同的心理師合作,提供各式諮商需求的民眾,豐富、多元且專業的選擇。

你可以點擊下方的「立即預約諮商」,與我們聯繫討論。


發佈留言

購物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