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的小孩性格捉摸不定,情緒起伏大,會覺得彼此的關係時好時壞,因此跟他們相處時會感到困惑,問他們又很容易得到「不知道」的回答。
這樣的狀態,有時候不只發生在青春期的小孩身上,有時候也會出現在成人身上,今天來談談關於青春期這件事。
青春期
我們所知的青春期發生的年齡大多數介於國中、高中階段,約12~18歲之間,我們知道在這段期間,每個人的身體、生理會進入快速的變化成長階段,在身體的發展上逐漸成熟,那,心理層面呢?
照理說,身體不斷邁向成熟,心理層面理應也會逐漸邁向成熟,但有時候心理及情緒層面可能來不及跟上生理變化的速度,會導致一方面他們會認為自己長大了,但另一方面卻又感覺自己似乎還很渺小或不足,而這些感覺長期存在,就會讓一個人產生「分裂感」。
其實每個人的青春期會隨著他們個人的發展、與家庭學校的互動等等而在不同時間點出現,有些人會在國小中年級、高年級就出現青春期的狀態;而有些人則會在成年之後,像是大學或是出社會階段,才出現青春期的特徵與反應;有些人可能終其一生比較沒有感覺到自己出現青春期的特徵。
在艾瑞克森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中提到,我們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都會有不同的心理發展任務,若這個階段的任務未完成,也會將這個階段任務的議題再帶到下個階段。
舉例來說,青春期的我會想要知道我在這麼多人之中,到底有沒有好的能力?我是不是一個夠好的人?
如果這些議題始終未能被看見與面對,可能到了30、40歲,我心中還是會有這類的困擾。

青春期的需求
我們從青春期開始,會出現與兒童時期截然不同的需求,也會影響我們與身邊人相處及互動的方式,有時因為改變是劇烈的,也會導致我們的父母或是身邊親近的人會覺得「你好像變一個人」,但其實是因為我們成長的需求開始不同了。
以下分享幾個青春期開始會有的需求:
被尊重的空間
這時期開始,會開始重視自己的空間與隱私,不再願意父母事事干涉與關心。
比如說:使用手機的隱私、房間門可以上鎖、父母要敲門才能進入、有事不想說等等…這些現象反應了孩子對自己空間與隱私的在乎,當孩子感到被尊重,也會為親子關係帶來好的感受。
更重視同儕關係
在青春期以前,孩子基本上會以家庭、父母為主,當漸漸進入青春期,孩子會自然而然的將情感的重心與關注的焦點放到同儕身上,比如說可以感覺到孩子很在乎同學、朋友,會為了交朋友或是經營人際關係,而有許多付出或是苦惱。
被認同與被看見
在這個時期也會出現「我是不是一個夠好的人?」、「我是不是有能力的人?」、「我有被看重嗎?」的疑問,有些人會往學業表現努力、有些人會往人際關係努力,會在乎外界對自己的評價與看法,透過外界給孩子回饋,逐漸化為對自己的評價,這也是建立自我價值很重要的關鍵。
清楚的界線與規則
雖然渴望自由與獨立,但孩子還是需要界線。因為沒有限度的自由,是會帶來不安的,也會讓孩子沒有安全感,因為沒有規則與底線可以依循,就像是在荒野中求生存那般,看似自由,卻也充滿不確定與不安。
而設立合理的規範並態度穩定、一致的執行,讓孩子們有清楚的界線與規則可以依循,能為孩子建立安全感並學習自我管理。

穩定的情感支持
青春期的孩子正經歷生理與心理快速變化的風暴,就像是一艘正經歷暴風雨的船隻,搖晃及不穩,這時候其實更需要父母、朋友、學校等等穩定的支持陪伴,是他們這趟暴風雨航行的定心丸,不帶評價的傾聽他們、陪伴他們,對孩子來說,就是最好的支持了。
這些需求對我們來說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們是我們邁向獨立、發展自我的關鍵基礎。
青春期是我們開始探索並試著回應這些需求的起點,也是為了順利銜接成人階段所踏出的重要一步。
寫到這裡,你或許會發現:即使我們已經長大成人,這些需求依然深植於我們的日常之中。
沒錯,這些來自青春期的需求,其實一直存在,並且與我們的生命不斷同行。
如果我遇到家庭/親子的困擾,該怎麼辦?
家家有本難念經,家是我們期待的避風港,但往往也是我們最不為人知的辛酸。
家家有本難念經,家庭/家族的議題往往是我們最不知如何為外人道也,又讓我們內心盤根錯節的議題。
有時,你會找不到可以傾訴的對象。
這時透過家庭/家族諮商,我們將看見家庭/家族的互動模式,理解每個人的立場和渴望,從中找到和諧共處的可能。
如果你想要預約諮商,想嘗試,高雄的心理諮商所推薦「回甘心理諮商所」。
諮商所內有許多家庭/親子專長的諮商心理師,你也可以點擊下方的「立即預約諮商」,與我們聯繫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