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注意到一個有趣的現象:越來越多人喜歡用AI工具,把自己的照片轉換成吉卜力動畫角色,或是各式各樣卡通風格的「可愛化」形象。
這樣的風潮,不只是科技娛樂的一部分,對我來說,它更像是打開了一扇窗,讓我們一窺人們內在對「樣貌」的感受與渴望。
回想過去成長求學的經驗,從小就在與容貌焦慮奮鬥的我,也時常在別人的建議中游移,從穿著至髮型一路到說話的方式,我時常在思考「什麼時候大家才會喜歡我,喜歡那個『是我的我』?」
「我看起來這樣,好嗎?」—容貌焦慮的心理樣貌
根據2024年兒童福利聯盟的調查,有超過七成的台灣國高中生對自己的外貌不滿意。
這個數字不只是驚人,它其實代表著,在教室裡、在社群上、在青春期自我探索的過程中,有非常多的孩子正在用力地和「自己長什麼樣子」這件事奮鬥。
調查指出,有近六成的青少年會為了外貌做出調整—無論是穿搭、保養、減重、化妝,甚至是拍照修圖或濾鏡美化。
這些行為本身當然沒有對錯,但當它背後藏著「我這樣才夠好」的信念時,心理壓力也悄悄出現了。
更讓人心疼的是,有將近一半的青少年會因為外貌焦慮而不敢分享自己的照片,或是頻繁修改影像。
這不只是「想變漂亮」,而是「我原本這樣,可能不被喜歡」。
如果從發展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國高中乃至大學的青少年們的階段性任務在於「建立歸屬感與同儕認同」,因此這時的孩子很擔心自己跟別人不一樣,所以他們會一直告訴自己:「你要再瘦一點、再白一點、再像OO一點」。
反問自己,身為大人的我何嘗不是如此呢?有時我們也會在意「自拍的時候不想在前面」、「這個角度雙下巴跑出來了重拍一次」、「腳怎麼給我拍這麼短?」,所以可以得出容貌焦慮其實是現今虛擬與現實交織的世界裡,廣泛出現的共病。

社群媒體與修圖濾鏡下的美感壓力
我們活在一個影像速度極快的時代,每天滑過上百張臉孔,都是精心構圖、濾鏡上身、選過角度的完美影像。
而這些影像,正在悄悄定義「美」的標準。
研究指出,社群媒體的重度使用者(每週超過42小時),有 67% 會因容貌焦慮而改變外表。
而在 Instagram、TikTok 等平台上,精緻的外貌變成一種「入場門票」,彷彿不修圖、不美肌就沒有存在的價值。
更值得我們關注的是,那些滑手機時感到自卑的孩子,常常不覺得自己在比較。他們只是默默地問了一句:「為什麼我不是那樣?」
在阿德勒心理學的視角中,自卑是人類常見的感受,也因為自卑所以我們有勇氣嘗試去超越自我;
然而,許多人會陷入「自卑情結」,導致呈現過度補償或是自我放棄的狀態。

容貌焦慮,可能是一種「想被看見」的呼喊
我始終相信,容貌焦慮的本質,不只是「想變漂亮」,而是「想被認同」。
當我們把照片變成吉卜力動畫風,或在虛擬世界裡創造另一個可愛的自己,很多時候,其實是在對世界說:「如果我長得不一樣,你是不是會更喜歡我一點?」
在這樣的背景下,「可愛化自己」不是單純的娛樂,而是一種情感出口,一種在現實中感受到挫折後的心理修復。
我們可以怎麼陪伴自己,走出容貌焦慮?
以下幾個方向,或許可以作為自我關照與陪伴的起點:
- 建立多元審美觀:讓自己接觸不同文化、年齡、膚色與體態的美。你會發現,美不止一種樣子。
- 暫時遠離濾鏡世界:嘗試減少社群使用時間,讓真實生活的「眼神與溫度」取代螢幕裡的比較。
- 情緒對話與鏡子練習:每天花幾分鐘對自己說話、寫下今天喜歡自己哪一個部分——哪怕只是「今天的笑容」。
- 尋求心理支持:如果容貌焦慮已經影響生活,或讓你感到痛苦、疲憊,請不要猶豫尋求專業協助。我們願意陪你走這段路。
最後想說
我們的樣子,也許從來都不是問題。
真正困難的,是這個社會太快告訴我們:「你不夠」。
願我們能慢慢找回對自己的溫柔,讓「不完美的自己」,也值得被喜歡、被擁抱。
而你,也是那個值得喜歡自己的起點。
如果你在容貌焦慮的過程中曾經受過傷,也曾想用濾鏡或動畫讓自己變得「更可愛」,那都沒有關係。
你不是孤單的,我們一起練習,看見自己真正的美好。
如果我想處理個人身心健康議題,可以怎麼做?
心靜自然涼,讓身心的壓力獲得梳理和釋放,重新找回幸福的生活。
人生在世難免充滿著壓力和挑戰,有時當這一切超過了我們身心的負荷,
我們會感到焦慮、憂鬱、失眠、情緒混亂、對未來感到迷惘失控、甚至會絕望。
透過身心議題諮商,我們將找回屬於自己的節奏,用平緩的心情去面對人生的驚奇!
如果你想要預約諮商,想嘗試看看,高雄左營的心理諮商所推薦「回甘心理諮商所」。
諮商所內有許多家庭/親子專長的諮商心理師,你也可以點擊下方的「立即預約諮商」,與我們聯繫討論。
